辽宁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是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陆域面积14.87万平方公里,海洋功能区划面积4.13万平方公里。辖14个地级市(其中沈阳、大连为副省级城市)和沈抚示范区,共100个县(市)区,包括16个县级市、25个县、59个市辖区;513个街道、640个镇、201个乡,4617个社区、1156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18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642.2万人,城镇化率73.5%。
历史文化悠久。红山文化、三燕文化、辽金文化、前清文化异彩纷呈,拥有九门口长城、五女山山城、沈阳故宫和昭陵、福陵、永陵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牛河梁遗址被确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代表性遗址。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歌剧院享誉盛名。450人获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奥运金牌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自然风光秀美。海洋、河流、湿地、山川、森林、草原、冰雪等各种生态场景一应俱全。生态资源丰富,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35.2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8.7%。有432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主要包括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绕阳河、大凌河以及中朝两国共有的界河鸭绿江等,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0%。有大连蛇岛老铁山、丹东鸭绿江口2处世界自然遗产。辽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产量近年来稳定在500亿斤左右。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已发现矿产97种,其中战略性矿产27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4种,菱镁矿为世界优势矿种,铁矿、硼矿、滑石矿为国内优势矿种。
产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在国民经济行业的41个工业大类中拥有40个,先后创造了1000余个共和国工业史上的第一,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辽宁是国内集成电路装备产业三大重点地区之一,航空装备、海工装备、智能装备等高端装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首艘国产航母、新型隐身战机歼-35A、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沈阳航空、沈大工业母机、大盘绿色石化4个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原油加工能力、钢铁产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4位,大批关键材料为国家重大工程、重大装备贡献“辽宁之材”。正在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优质特色消费品工业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工业母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22个重点产业集群,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教资源富集。大学大院大所众多,有高等院校114所,每年有毕业生30多万人。有中科院驻辽科研单位6个,以及国内唯一的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全国重点实验室达21家,建成由辽宁材料实验室和辽河、滨海、黄海实验室组成的辽宁实验室,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沈抚科创园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有两院院士58人,专业技术人才420余万、技能人才570余万。
区位优势明显。辽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中国向东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有大连等6个港口,万吨级泊位、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分别位居全国沿海省第4位、第6位。沈阳、大连机场旅客吞吐量合计超4300万人次。沈阳获批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全省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居全国前列,正在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宝马集团、韩国SK集团、沙特阿美等165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其子公司在辽投资。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辽洽会等影响力不断增强。
2024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全力打造新时代“六地”,大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持续保持赶超全国态势,振兴发展取得突破性、转折性、历史性进展,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6万亿元,同比增长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05亿元,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982元、22744元,分别增长4.5%和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