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栏目 > 详情页
首页 > 机构 >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 > 工作动态 > 监督工作 > 监督调研 > 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我省高校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情况的专题调研

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我省高校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情况的专题调研

来源: 作者: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30日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省人大常委会于3月中旬至4月下旬开展了我省高校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情况的专题调研。

高校是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打造新时代“六地”,全力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肩负着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任。为配合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高校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情况的专项报告,组成以常委会副主任许光文为组长的调研组,对此项工作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在听取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相关部门情况介绍基础上,赴沈阳、大连、鞍山、锦州、朝阳等市实地调研。召开政府及企业负责人座谈会7次,5个市、7个县区、28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召开高校负责人座谈会11次,30所不同隶属关系、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办学类型高校负责同志参加座谈;深入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0所高校和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大连浩和食品有限公司、朝阳金达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现场考察,深入了解相关情况、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

研组指出,我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校积极服务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一是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助力建设教育强省。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供给质量。三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动能。四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助力经济产业发展。同时,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探索出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

调研组指出,我省高校对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服务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现实需要,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对高校服务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视度需要提高。省级层面缺少较为明确的指导意见和重点项目布局。部分市县政府与部属、省属高校缺乏常态化联系机制。有些高校服务社会意识不强,仍局限于“关门办学”。二是高校人才培养与振兴发展需求匹配度需要提升。优质高校较少,高质量人才培养不足。博士研究生和工程硕博士培养招生规模偏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错位矛盾突出。三是高校科技创新对全面振兴贡献度需要加大。高校科研力量缺乏有组织的协同攻关。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不健全。省属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相对滞后。四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密度需要加强。有些高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力较弱。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体建设刚刚起步,作用发挥还不明显。五是高校服务社会建设等融入度需要深入。在提供咨政建议、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等方面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调研组提出,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正处于关键时期,亟需发挥我省高校资源优势,夯实科技和人才基础,在服务辽宁全面振兴中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一是深刻认识高校资源优势和功能定位。进一步推动高校结构优化,加强统筹保障,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推动政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高校服务辽宁振兴发展激励机制。二是不断提高区域人才供给质量。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争取增设工程类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实施“现场工程师”、“兴辽未来工匠”培养计划。三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推动落实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和科研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审慎稳妥推进大学科技园资产及管理体制改革。四是加快推进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和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支持农业院校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逐步构建产教融合制度保障体系。五是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推进高校智库建设。支持高校积极开展文体旅融合发展研究。提升高校对外交流合作水平。

 

 

相关附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