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关于辽宁省2022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安排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的领导下,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经济社会大局总体稳定。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异常艰巨的疫情防控任务,全省主要指标增速与全国平均增速差距不断缩小,取得了这样的成绩难能可贵,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完成省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全年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报告》真实、客观反映了全省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对下半年工作部署较为全面。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报告》表示赞同。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
1.科学研判经济形势。一是要打开数据结构,精准研判经济形势,深入细致研究内在逻辑。二是对我省在产业、投资、消费、民生等方面存在的总量和结构性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正视当前的严峻形势。三是对年初确定的计划指标进行分析评估,可以在适当时期作适当调整。对下半年工作安排的针对性要更加精准,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有的放矢。
2.加大重大政策措施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力度。一是精准施策、协同发力。上半年全省出台了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有些政策市场主体获得感不强,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协同发力,靶向施策。制定政策要更多地了解企业,倾听企业呼声,对症下药。二是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解决企业对于出台的各项政策知晓率低,或者得知政策时已经过了申报时限等问题,围绕服务市场主体落实好各项政策。
3.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很多的重大政策,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加大项目储备力度,全力争取上级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4.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强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这方面我省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推进力度上还有差距。如果没有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没有及时对传统产业进行先进的数字化赋能,那么我省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5.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千方百计稳住工业经济。全力推动今年确定的重点项目落实落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全力保障全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速度和质量,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尽早形成工作实物量。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好重点项目的示范和牵引作用。目前,工业仍是辽宁经济稳增长的基础,下半年要进一步发挥工业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抓好装备制造、冶金和石化等重点行业。要持续加大工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工业投资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带动至关重要,没有高质量的招商引资,没有引进新的项目,就难以实现发展目标。
6.全力以赴助企纾困。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要深入分析研究市场主体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趋势,密切跟踪市场主体的活跃程度。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市场主体,尤其是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的预期不高,信心不足,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沉下身子察实情、解真难,积极引导预期,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要进一步做好助企纾困工作,注重精准帮扶,对真正困难的企业在资金投入、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制定各种政策,切实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7.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重点围绕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抓出实效。2021年国家发布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今年又发布《关于促进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的意见》,国家对此十分重视,我省应充分借鉴广东、浙江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尽快建立完善团体标准方面的激励政策,推动我省的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8.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多年努力,我省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也收获了营商环境转变的成果,但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所以要常抓不懈,特别是在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信用环境方面要持续发力。
9.高度重视各类风险。省本级要带头过“紧日子”,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要在促进基层财税增收上下功夫,有力有效保障基层运转。要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确保不出任何问题。基层“三保”,中小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政府债务等方面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如果预警不准、控制不好、化解不力,均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问题,应予以高度关注并持续跟踪。
10.扎扎实实稳就业。目前,我省就业压力很大,如果就业解决不好,就会导致居民收入下降,将给社会稳定带来较大压力。下半年要持续加大“稳就业”的力度,重点考虑大学毕业生、转业军人、农民工等就业问题,妥善解决好45.6万登记失业就业难人员和7万余名去向未定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确保实现年初提出的就业总体目标。
此外,委员们还提出了加快推动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市恢复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高度关注农村返贫现象,严防规模性返贫问题;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切实落实好相关政策;加大对信访事件从源头上解决的力度,各级财政适当增加源头化解矛盾的资金等意见建议。
原链接地址:http://epaper.lnd.com.cn/lnrbepaper/pc/layout/202208/08/node_02.html